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春秋 >> 乡贤清吏
新诗先驱刘大白
发布时间:2010-12-20 16:17 来源:绍兴县报字体:【
   刘大白是我县平水镇人,原名金汤,又名庆棪,字伯贞,辛亥革命后改名刘靖裔,字大白,清末举人,同盟会会员,南社社员,1908年在绍兴从事《绍兴公报》编辑工作,辛亥革命后在绍兴编辑《禹城新闻》。“二次革命”失败后,刘大白因遭袁世凯通缉,被迫逃亡日本,后又转赴南洋,以诗文在南洋华文报上激烈讨袁。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刘大白回国,先后在绍兴五中、浙江一师、上海复旦大学等校执教十余年。

  早在“五四”运动前,刘大白就已尝试用白话写诗,后又积极参加“五四”时期的新文化革命运动,倡导新诗写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写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1922年他与朱自清等人组织成立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新诗团体——中国新诗社,并和叶圣陶等人创办了第一个新诗刊物——《诗》月刊。在这一时期,刘大白的诗作绝大部分都以反帝反封建为主题,体现了“五四”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刘大白的新诗代表作《归梦》诗集,反帝反封建的倾向最为明显,后来重编为《丁宁》、《再造》、《秋之泪》、《卖布谣》四个诗集,并再次出版。他用歌谣体创作的《田主来》和《卖布谣》完全采用口语来写,十分通俗易懂,质朴自然,平白如话,同时还运用了绍兴方言,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诗人臧克家评说这两篇新诗是“揭露了劳动人民在沉重的压迫和剥削下的苦难生活,是‘五四’时期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此外他创作的《八点钟歌》、《劳动节歌》等,其主题思想也都是反帝反封建的,在艺术上则继承了民歌的传统,朴素明快,平易感人。其爱情诗《邮吻》,则因感情深厚且抒发的婉约细腻而传诵一时。

  刘大白于1922年10月在家乡写的意境诗《秋晚的江上》,生动地展现了一幅秋江晚景图,但它不表现传统写秋的萧瑟和凄凉情绪,而是充满令人欣喜的生气,达到了动静兼备、色彩鲜丽而富有情味的艺术境界,是一篇构思精致、语言凝练的佳作。

  1932年刘大白逝世前,病危中的他还写下了遗嘱诗五首,嘱将其尸体抛于钱塘江。缘何他希望水葬于钱塘江呢?他说是要“乘长风破万里浪”,作“一次最长的旅行”,可见其诗人之心至死未泯。(祁广潮)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