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春秋 >> 名人研究
汤绍恩的籍贯与寿考
发布时间:2012-10-22 10:48 来源:绍兴日报字体:【

    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汤绍恩出任绍兴知府。莅任后,他缓刑罚,旌节孝,恤贫弱,修缮学宫,广设社学,关心民瘼,民心大和。而他所主持兴建的二十八孔三江闸,则极大地改变了萧绍平原的自然面貌,形成了平原河网水系的基本格局。对农业发展、水产养殖和水上交通运输产生了十分巨大的积极作用。建成以来,其作用长达四百余年,至今岿然屹立,坚实稳固。

  对于汤绍恩这位绍兴人民的恩人,自明代万历十四年(1586)的《绍兴府志》开始,绍兴府历次修志,都无一例外地为他立传,详记他的生平功绩。《明史》也有他的本传。诸多有关汤绍恩的史料记载,大都前后因袭。但是细检之下,毕竟还是有所区别。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他的籍贯和享年。

  在成书于清康熙年间的《三江闸务全书·汤神事实录》中,编著者程鹤翥(世居三江,明末秀才)说汤绍恩是“四川叙州府富顺县人”。可是,自万历十四年的《绍兴府志》开始,及其后的历代绍兴地方志和《明史》本传,都说汤绍恩是安岳县人。富顺县在明代属四川叙州府,现属自贡市。安岳县在明代属四川潼川州,现属资阳市。安岳居北,富顺在南,两县中间隔着一个内江市,不可能存在毗邻县之间因行政区划调整而使某些边界乡村归属变化的情况。那么,汤绍恩究竟是哪里人呢?还是在这部《三江闸务全书》中,收有一篇《朱公再叙》。此文的作者朱燮元(1566~1638),号恒岳,系山阴白洋人。他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任四川右布政司,此后长期在四川为官。《朱公再叙》记述,朱燮元在此文之前已写过一篇关于汤绍恩的序,所以此文为“再叙(序、叙相通)”。(《三江闸务全书》“再叙”所用的题目,显系编著者所加——作者本人不会自称为“公”。程鹤翥在文题后还加注说明前叙已经亡佚。)朱燮元在《朱公再叙》中写到一位绍兴人在四川潼川经商,途经安岳,不经意间在汤绍恩家歇脚,遇到了这位前绍兴太守。虽然事隔多年,汤太守还十分惦念三江大闸,向这位绍兴客商打听大闸的现况和功能。这应该是汤绍恩系安岳人的一条有力证据。另外,《三江闸务全书》还收有一篇明季绍兴人余煌的《余公永思集记》。在这篇颂扬汤绍恩建闸之功的文章中,作者说“余同年张留孺兄与公(汤绍恩)同邑”,且汤的后辈还与张有姻戚关系。张留孺,名张任学,四川安岳人,留孺是他的字。他与余煌都是天启五年(1625)的进士,余是榜首状元,故称同年。而1993年出版的《安岳县志》则详细而明确地记载了汤绍恩是安岳县永康乡人,卒葬安岳县城北八里沟陶山岊。综合多种信息,汤绍恩的家乡为四川安岳,应该是不成问题了。至于程鹤翥富顺说的来源,那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汤绍恩享年九十七岁的记载,史志的相关记载当以自康熙十八年(1679)开始至雍正十三年(1735)定稿的《明史》为最早。而绍兴地方志中现可见到的万历和康熙十二年、二十二年、五十八年本均无提及,直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本始有“年九十七而卒”的说法。国史传记,少见传主生卒和享年的记载,这是因为国史往往为后一朝代所修纂,要弄清一般入史官员等人的生卒资料,既无十分必要,且查考工作量又极大之故。从《三江闸务全书·入史褒封说》可以看出,要求让汤绍恩入《明史》及其治绩材料的上报,似乎都源自受其大恩的绍兴地方。而在交通和信息交流相当不便的时代,对于一位离任已久的地方官员的后况,一般是无人知晓了。但就是《朱公再叙》那段绍兴商人在安岳遇见汤绍恩及汤公“时年已九十七矣。大德长生,仁人有后,不益异乎”的记述,使人们得知了汤太守的晚年生活。不过,如果这位商人在那次与汤公邂逅之后与汤家再无联系,那么,我们从中只能知道汤太守在九十七岁时尚在人世,他的寿考或许还要更长。因此,我们甚至可以怀疑“年九十七而卒”之说,是否会是曾经读过《朱公再叙》且又具体组织上报明史馆材料的一位粗心的绍兴人大意所致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