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越地风情 >> 民风民俗
历代重阳诗撷趣
发布时间:2012-11-12 14:23 来源:绍兴县报字体:【

    重阳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作是诗人的节日。在这一天,许多文人墨客多怀着对重阳的特殊兴趣,或登高山以观景色,或插茱萸以消灾祸,或赏菊以助雅兴,或吃糕以盼寿高,即兴抒怀,吟诗寄情,古代诗苑中因此增添了重阳诗这一道独特的风景。

  古人重阳必登高,登高则多有诗。邵大震诗“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寒雁一向南飞远,游人几度菊花丛”,描述了重阳欣然登高远眺,观赏如画江山和金秋景色的情景。卢照邻重阳登玄武山时写下“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的诗句,抒发的是一片怀乡之情。秋天在古人眼里多肃杀,所以这类诗俯拾皆是。王维十七岁时所作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堪称佳节遥寄乡愁的典范,诗中对家乡、朋友一片思念之情,切切见于言表,尤其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两句,更是道出了人之常情,因此流传千古。

  重阳插茱萸是古代民间避邪消灾的重要习俗。王维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诗“明年会此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孟浩然诗“茱萸正少佩,折取寄情亲”,朱放诗“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手茱萸”,王昌龄诗“茱萸插鬓花宜寿,悲翡横钗舞作愁”等,都是描绘古代重阳插茱萸风俗的名句。

  重阳菊花当令,赏菊饮酒着实可以怡情。论及菊花和酒,则必不可少陶渊明。李白《九日登山》首先想到的就是陶公:“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王昌龄也喜欢陶公的洒逸,在他的《九日登山》中表现了一片羡慕:“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而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的诗句,则多了一份对祖国前程、家园收复的关注。杜甫重阳诗中忧国忧民之情更是炽烈,他在《九日登梓州城》中有“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弟妹悲歌里,朝廷醉眼中。兵戈与关塞,此日意无穷”之句,伤时念乱之情昭露,对世道民情体察颇深。

  古代民间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以祈寿高的习俗。杨静亭有《都门杂咏·论糕》诗:“中秋才过又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面夹双层多枣粟,当筵题句傲刘郎。”将当时重阳做糕、食糕的盛况描绘得淋漓尽致。

  同是重阳,身份不同心境不同、感受不同,重阳诗的情调也不相同。王勃的“九月重阳节,开门见菊花”,语言隽永,诗意清新,写出了赏菊饮酒的情趣。李白的“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丝毫不减“诗仙”浪漫豪放之风骨。黄巢诗“待到秋来九月八,秋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表达的则是农民起义领袖的英雄气概。晏几道的“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欢快的心情跃然纸上。李清照的《醉花阴》词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花昏后,有暗青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得幽怨凄清,声情两绝,令人悲怆,凄凉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豪迈词句,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工农红军和人民大众用枪杆子开拓出来的一派壮景给予了极为热烈的赞美。朱德“奇花独立树枝头,玉肌冰骨眼底收。且盼和平同处日,愿将菊酒解前仇”的诗句,表现的则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