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越地风情 >> 民风民俗
绍兴“三乌”与气象的关联
发布时间:2017-08-11 15:41 来源:市委党史室(市志办)字体:【

  

孙颖

  凡到过绍兴的人,都知道绍兴有“三乌”:乌蓬船、乌毡帽、乌干菜。这是绍兴民俗文化的标志,它概括了绍兴人吃、穿、行等生活内容,体现了古代绍兴人的勤劳朴实与聪明才智。“三乌”的产生又与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联。

  绍兴素有“水乡泽国”、“东方威尼斯”之称,境内河湖密布,水道成网,旧时人们出行交通全得依赖于船,由此便产生了“乌蓬船”这一独特的水上交通工具。乌蓬船,是一种“长不过丈余,宽不过二尺”的小船,因船体上罩着半圆状的黑色竹篾蓬而命之,这种水上“小的士”的发明,其主要源于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烈日炎炎,春秋季节又阴雨绵绵,因此在设计上,为方便移动,乌蓬分成了几扇,下雨天全罩盖上,若是天气晴朗,可将一扇乌蓬移至另一扇上面,当作小船的窗户,让你尽情领略沿河的景致和水乡风情。

  绍兴地处浙东,钱塘江南岸,夏天炎热,春秋雨量较多,勤劳聪明的绍兴人以独特的原料制作了一种外形似黑锅,戴时折起一半帽沿成倒畚斗形的帽子,这种帽子在雨天行走,能保证头部不被淋湿,在烈日曝晒下劳作,可挡住日光中的紫外线辐射,此外还可当作“钢盔”使用,俗称“掼不破的毡帽”。相传在舜帝时,一日会稽山几位猎人在山上打伤了一只老虎,伤虎遁入洞穴,猎人追赶寻觅而入,发现虎已毙命,抬虎时发现虎身下有一锅底状毡块,光洁如毯,细看,那“毡毯”是由老虎吃剩的羊、猪等毛,经长年累月被虎躺着叠积而成。好奇的猎人,把它割成小块,制成了帽子戴在头上,感受异常暖和,毡帽自此诞生。正因为乌毡帽优点众多,昔日绍兴农村只要你是男性,从七、八岁孩童到古稀老人,无一不都爱戴毡帽的,鲁迅先生在其笔下对此作了生动的描述,“乌毡帽”成为了绍兴人独特的象征。

  乌干菜,是水乡绍兴人家家户户常年备有的下饭小菜,无论富贵大户还是贫穷人家都喜欢吃,只是富贵之家在蒸煮时在乌干菜中放上几块猪肉,后人称之为“干菜毗肉”,如今该菜被誉为了“绍兴第一菜”。说起来,乌干菜这道菜与绍兴的气候条件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绍兴地域湿度高,细菌繁殖快,夏秋季节中午吃剩的菜,到了晚上往往馊了,倒掉又太浪费,聪明的古代绍兴人便想出方法,将腌制的菜晒干后以备长期可以食用。而绍兴的地理位置、气候、湿度又都十分适宜制作干菜时的微生物生长,甚至绍兴的空气中都含有有利于制作干菜的微生物群,并且相当稳定,鲜嫩的芥菜经腌制晒干,然后密罩于瓮内备用,食用时把它放到碗里经反复蒸煮,从棕黄色渐成乌黑色,真正好的乌干菜是经过脱水处理,无水分的,这样更加香味醇厚。旧时的绍兴人无论上山打樵、下地耕作,还是下河捕鱼、外出经商,都喜欢携带乌干菜,既方便又实惠安全,尤其是在酷热的盛夏劳作,人们出汗太多易中暑,泡上一碗干菜汤来解暑是十分凑效的。

  绍兴的“三乌”正是由于这里的地理气候条件才应运而生的。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