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史志工作 > 地方志_6648
文化富矿绍兴 积淀有多厚

信息来源:市委党史室 (市志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1-02-04 10:51 浏览次数: 字体:[ ]

《绍兴城市文化论丛》近日出版,首次提出绍兴文化体系的五个层面

  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在会稽山北麓、钱塘江南岸之间的山会平原创建越国都城,在此后的2500多年中,这座城址未变、格局依旧的城市,一直散发着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中国城市史上的一个奇迹。

  去年,绍兴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志编撰室)开展绍兴城市历史发展和城市文化研究,《绍兴城市文化论丛》是其研究成果,于近日出版。该书以绍兴城市历史为经纬,首次提出了绍兴文化体系的五个层面,为研究绍兴城市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热火朝天城市化中的冷思考

  城市专门贮存并流传文化

  ●记者 徐霞鸿

  

  热火朝天城市化中的冷思考

  一盏橘黄色的台灯下,一位头发花白的长者正奋笔疾书。一部近40万字的《绍兴城市文化论丛》,就放在他的案头,还飘着新鲜出炉的墨香。

  任桂全是《绍兴市志》总纂、绍兴文史馆副馆长。“《绍兴城市史》的下卷,我已经写了10万字,计划至少要写60万字。”与满屋子的书为伍,埋头钻研绍兴文史,这是《绍兴城市文化论丛》作者任桂全退休后日常的状态。

  绍兴城市文化体系的脉络,便是他在研究绍兴城市史的过程中慢慢总结出来的。他把这些新发现、新观点,写在了他刚刚出版的新书《绍兴城市文化论丛》之中。“与目前正在进行的轰轰烈烈的城市化潮流相比,这些以传统城市为对象的研究成果,是一种冷思考。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愈是热火朝天的时候,愈要有冷静的思考,拿历史这面镜子照一照,看看我们有哪些历史的经验可资借鉴,或者我们有没有偏离城市发展的自身规律?”任桂全说。

  “绍兴是一座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人将它比作‘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也有人称它是‘一部厚重的线装书’,说绍兴城市文化厚重、博大、精深,都不为过。但是,如何把绍兴城市文化的深厚底蕴科学、合理、准确、实事求是地表达出来,却始终是我们面临的难题。”任桂全试着从城市文化自身找原因,找到了两条最主要的原因:一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内容实在是太丰富、太厚重了,表达起来往往会顾此失彼;二是历史和现存的文化含金量都很高,给准确表达增加了很大难度。

  “尽管我们经常能听到诸如鱼米之乡、水乡、桥乡、酒乡、纺织之乡、兰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等的形象表达,对文化底蕴深厚的绍兴来说,这许多的‘乡’固然很重要,但这种以‘物态’为主的文化表达,是远远不够的,尤其不足以把绍兴城市文化在精神层面上的厚度、广度、深度表达出来。”任桂全认为。

  带着这样的思考,任桂全发现,绍兴的城市文化的确是有体系的。而且,必须从“城市文化体系”的角度去探讨,才能真正地将绍兴的文化准确地表述出来。

  在认识和理解绍兴的城市文化体系之前,首先要弄清城市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为此,光是参考书,任桂全就看了10多种。其中,有美国著名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的专著《城市发展史》,还有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张岱年与他的弟子程宜山合写的《中国文化论争》等。

  城市专门贮存并流传文化

  “刘易斯·芒福德的《城市发展史》一再强调,城市是一个巨型容器,是‘专门用来贮存并流传人类文明’成果的容器。又说这个结构特殊而又紧凑的巨型容器,最基本的功能是文化贮存、文化传播、文化创造和发展。”任桂全认为,视城市为文化的存储器,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判断。

  “城市给人最初的印象是物质层面的文化。在特定地理环境条件下,按照一定的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和形态特征建设起来的城市里,我们首先看到的往往是城市的道路、桥梁、商店、作坊、住宅、学校、医院、寺庙以及维护城市安全的城墙、城门、护城河等。这些城市的可感知的、有形的各种基础设施,构成了城市文化外在的物质形态,是最直观、最形象、最生动的城市文化景观,代表着城市主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的物质文明、文化样式和独特的城市气质风貌。虽然这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城市建筑,都以物质文化形态存在,但在文化展示上却有着各自的方式和特点。有的建筑物指向性十分明确,它本身就是城市文化的存储器,如博物馆、档案馆、学校、纪念馆、名人故居、书籍、石碑、寺院、教堂等,我们现在都管它们叫‘文化设施’。也有许多建筑物因其强烈的实用性功能特点,表现为文化存储功能并不显眼,如住宅、工场、商店、车站、码头等,除了它自身有限的文化含义,我们同样能从这类建筑物上看到或发现建筑师们的高度智慧和良苦用心。”在任桂全看来,绍兴台门建筑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台门是绍兴民居的代表性建筑,在规模、结构、布局、功能配置乃至色彩运用上,都有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具有很强的可识别性和不可替代性。”任桂全认为,绍兴台门不仅是绍兴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更是绍兴城市文化的代表性遗产。“为什么这样说呢?台门是为满足市民居住而建的,是居民结婚、组织家庭、生儿育女、日常生活须臾不可或缺的场所。但如果仅仅把台门当作‘住宅’来建造,那么台门主人的生活,将会变得何等枯燥、单调、乏味。于是,聪明人给台门赋予了更多与主人心灵相通的文化内涵。”

  在城市这个巨型容器中,无论一街一路、一楼一宅,都在以不同方式向我们展示城市文化的某些方面或价值取向。绍兴城里现存的三座小山,府山、塔山、蕺山,与城外列布的小山一样,原本都是大自然的造化,可就因为三山地处城市容器中,天长日久,世世代代播下的文化种子就比城外的小山多,久而久之,成为文化名山。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的蕺山书院山长蒋士铨发出《三山叹》:“种山列郡署,蕺山横讲堂,塔山植浮图,鼎峙而相望。”衙门文化、书院文化、佛教文化成为三山的代表性文化。

  城市精神是最高层次的文化

  “张岱年、程宜山解读中国文化体系的思路和方法,对我认识和理解绍兴城市文化体系,也有很大启发。他们在《中国文化论争》一书中说:‘文化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统一的体系,或者是许多要素形成的有一定结构的系统。’又说:‘文化有复杂的内容,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教育、风俗等,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统一的体系。’他们采用结构分析的方法,把文化包含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思想、意识、观念等;第二层是文物,即表现文化的实物,包括哲学家著作、文学艺术家作品一类的‘物’,也包括科学技术物化形态的‘物’;第三层是制度、风俗,是思想观点凝结而成的条例、规矩等。这种文化内容的分层,显然是以广义文化而不是狭义文化为出发点的。”任桂全认为,由

  于地域和人文环境的不同,不同城市在各自的城市个性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文化的差异性,并且表现在文化内容、文化层次、文化结构等多个方面。

  那么,如何来认识和理解绍兴的城市文化体系呢?绍兴城市文化体系又具有哪些独特之处呢?任桂全认为,绍兴作为2500多年传承不息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样式的多样性、文化层次的丰富性和文化结构的完整性,足够令人仰望和向往。绍兴城市文化有必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解读。根据绍兴的实际情况,他总结出了五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城市文化。譬如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绍兴古城,本身就是一个无价之宝。由范蠡主持规划建设的越国都城,在经历了2500多年的风雨激荡之后,今天我们仍然能够清晰感知、触摸到勾践小城、山阴大城的方位、结构、规模及其当年播下的文化种子。秦汉以降,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在绍兴这个文化容器中以实物、遗址、地名等不同方式,留下了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样态的历史记忆。如建于秦汉时期的古废市、都亭、覆盆桥,六朝时期的戒珠寺、题扇桥、山会两县界河,隋唐时期的越子城、秦望门、新河,宋元时期的八字桥、沈氏园、古贡院、稽山书院,等等。

  第二层面,是以制度、风俗形态存在的城市文化。许多活态传承中的绍兴民俗,以其重要的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在物质生产民俗中的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绍兴石桥营造技术,祭礼民俗中的大禹祭典,社会组织民俗中的舜王庙会,民间娱乐中的水乡社戏等,都进入了国家级非遗名录,代表绍兴的文化而影响国内外。

  第三层面,是以表达思想、意识、观念、情趣为主的文学艺术。在绍兴,每一个时代都会给这个城市留下大批表达理想、情趣的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绘画、书法、雕刻、戏曲、音乐、舞蹈,即使是发生在城里又瞬息即逝的文化现象,也以文字记载的方式将它固定在“永恒的”地方文献中。或者说,绍兴的各种文学艺术专门史,在国家文学艺术专门史上从来没有缺席过。

  第四层面,是充满理性之光的学术思想文化。古往今来,绍兴的许多贤哲、智者,自觉站在从过去流淌到现今的精神河流上,继承传统,着眼当下,思考未来,阐发学术真谛,引领时代风骚,在不同的学术思想领域为我们留下了无数耀眼的光芒。从勾践、文种、王叔文到陶成章的治国理念,从范蠡、王充、王阳明到刘宗周的哲学思想,从计然、范蠡到马寅初的经济思想,从赵晔、章学诚到范文澜的史学思想,从嵇康、王羲之、陆游、徐渭到鲁迅的文艺思想,从越王勾践的生聚教训到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等,这一系列在绍兴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总结、提炼、推广的学术思想文化,既是中华学术思想史上的魄宝,也是绍兴城市文化品格的重要标识。

  第五层面,是城市文化体系的核心——城市精神。这种精神特质的形成、发展、演变,往往与一些杰出人物联系在一起,或者说,首先在杰出人物身上体现出来,以后逐步得到大家的肯定、赞同、仿效,变成一种群体精神,成为城市特有的精神财富。我们常说的就有大禹过家门不入、公而忘私的为民造福精神,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胆剑精神,陆游至死不忘收复中原的爱国精神,蔡元培有容乃大、海纳百川的博大精神,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民为民精神,周恩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奉献精神。城市精神不仅是城市之魂,是城市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城市文化体系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文化。

  绍兴文化的创新、传承、积累

  绍兴城市文化积淀深厚是无与伦比的,那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又为何能如此深厚与完整呢?任桂全在研究中总结出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

  作为城市文化的外在环境,战争、洪水、火灾、资源枯竭、经济萧条等自然力和人为原因,可以让一座城市在地球上消失。一座城市消失,意味着这座城市的文明断绝。而这一点上,绍兴非常幸运。2500多年来,由范蠡建造的越都城,城址始终保持不变,行政性特点贯穿古今,城市规模相对稳定,城市人口没有暴发式变动,这些都为城市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范蠡建造越都城时,就高度重视培育城市文化的发展空间,建禹庙传承大禹为民造福精神,建卧薪楼传承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大禹、勾践的精神,支撑和维系着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任桂全认为,外部环境对于城市文化的发展固然很重要,内部因素对于城市文化发展更具有决定性意义。

  首先是创新意识。贮存在绍兴这个城市中的许多文化产品,绝大部分可以看成是创新产品,如充满中华传统文化韵味的台门建筑、从无到有的绍兴戏曲文化,我国第一部地方志《越绝书》,中国书法史上的绝品《兰亭序》,天泉证道的阳明心学,徐渭笔下的大写意泼墨画,5000年华夏文明史上的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古越藏书楼……尽管我们无法一一列举,但我们仍然可以充满自信地说,每个时代的绍兴都留下了自己的创新产品,每个时代的城市活力都在创新中释放。

  传承,则是绍兴城市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比如绍兴城里过去有不可胜数的石质或木质牌坊,这些由古代城市坊门演化而来的建筑小品,后来逐步演变为纪念性建筑,分别冠以纪功牌坊、德政牌坊、功名牌坊、府第牌坊、陵墓牌坊、交通牌坊等名目,成为一种城市的文化符号而留在历史的记忆中。在传承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赋予新的文化,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篇大文章。绍兴新建“古轩亭口”牌坊,不但恢复了纪念性功能,成为纪念秋瑾烈士的一块丰碑,也为古城绍兴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

  重视积累,也是绍兴城市文化发展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绍兴城市文化的积攒和保管,首先是通过有形的历史建筑、名胜古迹、生产生活场所来实现的,我们在城里所能见到的一切,都从历史走来,走到现在,并将以历史文化遗产的身份走向未来。同时,也以文字记录的方式积累,绍兴修志代代相传,史不绝书,还有其他形式的地方文献,数量之多,可谓汗牛充栋。此外,有以社群行为的方式进行的积累,诸如方言土语、民间故事、风土人情、生产习俗、制作技艺、岁时习俗、节庆庙会、信仰崇拜,等等。这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和城市个性的民间文化,其文化样式和文化内涵一旦成型,便以社会群体行为方式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积淀于民间,成为孕育城市文化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