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春秋 >> 院士风采
邱爱慈
发布时间:2008-03-27 15:06 来源:绍兴日报字体:【
“女将军”院士邱爱慈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功率脉冲技术和强流电子束加速器专家
●潘琼英/文
 
 
 
 
 
 
 
 
 
 
 
 
 
 
 院士名片:
   邱爱慈,女,1941年出生,高功率脉冲技术和强流电子束加速器专家,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1964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参加我国第一台高阻抗电子束加速器的研制、改进工作。负责研制成功我国束流最强达1MA的低阻抗脉冲电子束加速器“闪光二号”,提出了技术设计和调试方案并取得重大突破。主持建成了多功能辐射装置“强光一号”。这些设备在科研试验和高新技术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持开拓了极强脉冲电子束的产生、传输、诊断及应用的研究方向。主持了高功率脉冲开关和纳秒高电压测量等关键技术的系统研究。推动并主持开展了“快Z-箍缩物理及其脉冲功率驱动源技术”、“高功率离子束产生和应用”等重要科研项目,取得显著进展。她是我国强流脉冲粒子束加速器和高功率脉冲技术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以及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等。现任总装备部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1997年晋升专业技术少将,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江南水乡到大漠戈壁
  “前年,我刚回过绍兴呢,绍兴这几年变化真大。”电话那头,邱爱慈院士和蔼地说。
  邱爱慈院士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但她认为最好的地方还是浙江,还是绍兴,家乡的发展总是牵动着她的心。“老家的酒务桥和小时候完全不一样了,唯一不变的是府山还是那么幽静。前几年回来,我还和母亲姐妹几个在府山拍了照片呢。”谈到家乡,邱院士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1941年初冬的一个早晨,绍兴酒务桥史家台门传来一阵阵女婴的啼哭声,邱家新添了一名女丁,她就是邱爱慈。她的出生,给家里增添了一点喜气。因为当她还在母亲胎中时,父亲便被侵略中国的日本鬼子杀害了。
  在那个动荡年月,一个寡妇领着三个年幼的女儿还有一个年迈的婆婆,困难可想而知。在逃难的路上,尚在襁褓中的邱爱慈差点被日本侵略军摔死。母亲靠做豆浆、卖臭豆腐来养活全家人。在上小学时,小小年纪的邱爱慈每天早晨要早早起来,给人家送豆浆,然后去上学。在当时社会,由于家中没有男丁常被人瞧不起。正是这样的环境,锻炼了邱爱慈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懂事的她,从小下决心,要像男孩一样上进、好学。家里帮母亲干活,但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中名列前茅。1953年小学毕业后,邱爱慈考入公立杭州女子中学。她努力学习,初中毕业被保送到高中。靠政府助学金和母亲、大姐的支持,顺利地读完了中学。在6年住校学习、生活中,邱爱慈从一个瘦弱的小女孩成长为体魄健壮、有理想、有抱负、大方开朗的大姑娘。
  到外地去,见世面、受教育,这是邱爱慈从小受母亲教诲而怀有的一个强烈的理想。1959年,邱爱慈考入地处大西北的西安交通大学电机系。在这所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里,她充分利用时间,孜孜不倦地学习。大学期间,她还担任班级团组织委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诚恳热心的她,在与同学一起生活学习中培养锻炼了团结协作精神和与人交往的能力。这都为她日后的工作和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军中女院士
  转眼间,邱爱慈大学毕业了。大学时期,她学的是高电压技术专业,本来邱爱慈有不少理由可回到南方家乡或者其他城市,但她没有那么做。她像那个时代的许许多多大学毕业生一样,“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她服从了国家需要,分配到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工作,留在了大西北。
  毕业分配后,邱爱慈很快就适应了新工作。她出色的工作表现,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1971年,我国决定研制第一台对科研、试验都很重要的高阻抗脉冲电子束加速器时,她被委任为本单位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参加了这台加速器研制的工作。但当进入研制的最后阶段时,中科院高能加速器项目上马,抽走了大部分技术骨干,此后的工作进展非常缓慢。在这种情况下,出于对工作的高度责任心,邱爱慈几乎找遍了上级机关和科学院的有关领导,呼吁他们支持把这个项目进行到底;同时她又在本所领导支持下,组织本所更多科技人员参加这个项目。她集思广益,注意和其他同志商量,解决在调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这台加速器终于研制成功。这以后,她还根据工作需要,主持改进了它的指标和功能,扩充了它的使用范围。20多年过去了,在这台加速器上完成了许多科研试验项目,不但当时,而且直到今天,它仍然在科研试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所领导提出要建更大的低阻抗强流脉冲电子束加速器。这是一个高难度的科技工程项目,当时只有少数国家能研制。然而邱爱慈认为,这是她给国家作贡献的机会,于是主动请缨。在老一代科学家的信任和支持下,40岁的她大胆地承担起当时还非常没有把握的这个大项目。邱爱慈刻苦钻研,对国内外情况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她瞄准世界先进水平,把该加速器的指标定在即使再过一二十年也不落后的水平上,同时又立足国内靠自己力量研制,提出了内容充实的研制可行性论证报告。
  在制定研制方案的关键时刻,她累得病倒了,住院107天。但在病床上她也没有停下来工作。除了配合治疗外,还完成了周密细致的研制设计方案报告,得到了上级领导和专家的认可。该项目经批准立项上马后,邱爱慈和项目组近20名同志,开始了长达七八年的加速器研制过程。在正确的设计方案基础上,邱爱慈和她的项目组边研制,边实验,边跑对外协作,奔波在北京、上海、沈阳之间。她总是和大家一起分析查找原因,寻求解决办法,常常通宵达旦,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加速器研制进展顺利并一次调试成功,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加速器达到一期指标后,由于工作需要,加速器一边投入运行并提供了大量的物理实验,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一边又很快地调试达到了它的二期指标,研制工作终于取得了最后的圆满成功,由张爱萍题写“闪光二号”的加速器,达到或超过了它的技术设计指标。
  “闪光二号”加速器在我国科研试验中发挥着重要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标志我国在这一领域已占有一席之地,成为继美、俄、英之后第四个掌握这一高技术的国家。就连参观过这台加速器的外国同行专家,也称赞“中国靠自己力量能研制出这种指标的加速器真是了不起”。该加速器自1990年运行以来,在科研试验、抗辐射加固和高新技术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闪光二号”研制成功后,邱爱慈根据高技术发展的需要和趋势,在加速器应用方面不断提出新的课题和研究方向,积极推动它们的开展。她开拓了“极强脉冲电子束研究”方向,把“闪光二号”加速器电子束输出的能注量指标提高了若干倍,大大扩大了应用范围,并且获取了全新的物理实验成果,使实验研究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大西北的几十年中,她的工作多次变化,从技术员到室主任,到研究所副总工;从学高压搞大电,到加速器技术,到当今的高技术前沿;从戈壁大漠到黄土高原,从古都西安到北京、上海,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几十年来,不管是做具体技术工作,还是做领导工作,邱爱慈都非常认真,宁可花上比别人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努力,也要把工作做得更好。
  她将自己的几十年光阴无怨无悔地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在研究所的几十年里,她学会了许多东西,这些品质对她以后的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对国防事业的卓著贡献,邱爱慈被授予少将军衔。她也成为了女将军中唯一的院士,院士中唯一的女将军。 
绍兴有我的家”
  为了工作,为了国家的需要,她比男同志付出了更多的牺牲。1969年,邱爱慈回绍兴老家生了第一个孩子,之后她把孩子留给了60多岁的老母亲,赶紧回单位工作接受“知识分子再教育”。1971年她生第二个孩子后,正赶上在北京召开我国第一台脉冲电子束加速器总体方案讨论会,而且会后可能要经常出差,她只好又把孩子交给了母亲,送到绍兴乡下找奶妈扶养。由于营养不够,当时儿子的发育成长都受到了影响。
  1971~1975年期间,邱爱慈有时在自己所里工作,有时要去外地参加加速器研制协作。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她曾将女儿接回自己身边。1973年,女儿刚刚习惯了这个新家,此时加速器研制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需要她长时间去外地出差协作。为了工作,她又将女儿送回绍兴老家交给母亲。母亲年纪大了,实在没有精力同时照看两个孩子,只好将大女儿送进幼儿园全托。邱爱慈上午把女儿送进幼儿园,下午就走了。结果由于不习惯,女儿在幼儿园哭了整整一周,得了慢性咽喉炎,许多年都治不好,想起来,她就感到内疚。“母亲和家人始终理解支持我,给我提供了好的外部环境,再加上个人不懈的努力,才会有了今天的结果。所以我非常感谢他们。”邱院士说。
  如今,工作已经没有以往那样繁忙,邱院士说,绍兴是我的家,是孕育了我和孩子的地方,绍兴还有不少亲戚在,我有机会要多回家走走看看。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