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宣传教育处 发布日期:2025-11-07 08:38 浏览次数:
山河破碎、烽火连天的年代,总有文人以笔为枪,在硝烟中呐喊。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黑暗的时刻,鲁迅弟子许钦文挥起师传利刃,写下一篇篇震撼人心的抗战檄文。
▲ 许钦文
许钦文出生于浙江绍兴,幼年就读于徐锡麟创办、秋瑾曾任教的热诚小学,后考入绍兴第五师范。1919年,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感召,许钦文赴北京工读,有幸旁听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课程。后加入董秋芳组织的春光社,直接得到鲁迅、郁达夫等文学巨匠的指导。许钦文回忆道:“(他们)常常指出我作品上的错误和缺点,哪里写得不对,应该怎样修改;哪里写得还可以,不过欠深刻。同时,无论语法、措词,也多加指正。”这种悉心指导塑造了许钦文犀利的文风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1926年,在鲁迅帮助下,许钦文的短篇小说集《故乡》作为“乌合丛书”之二出版,奠定了他的文坛地位。尤为难得的是,鲁迅曾特写《幸福的家庭》,在副题上冠以“拟许钦文”字样,表现出对这位弟子的认可与提携。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举国悲愤。值此民族存亡之际,许钦文毅然拿起笔杆,开始创作《抗日救国日记》系列文章。其中写于1931年10月10日的《双十节》,距九一八事变仅22天,字里行间满是强烈的抗战激情与鼓动力量。许钦文巧妙借鉴鲁迅笔法,以《阿Q正传》中的“精神胜利法”为切入点,深刻批判了当时国民政府的“不抵抗主义”。
▲抗战檄文《双十节》
“街上乱飘着‘满地红’的旗帜,报纸为着庆祝染了红色。……这大概因为年来报纸所载,耳闻目见,由红色引起的恐怖事件太多了的缘故?”许钦文写道。他继而引用友人白桦君的话:“对着这红润光滑稀有的天狗鼻……我想起了鲁迅的《阿Q正传》的主人公阿Q来。”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可见,现在像阿Q的还很多,可见《阿Q正传》并没有过时。”
许钦文进一步剖析道:“阿Q,人家打他,他敌不过,却认为胜利……这是精神胜利法,就是自欺的堕落。所谓‘睡狮’,所谓‘文明古国’,以为籍此可以苟安的,何尝不是精神胜利呢?”
这篇檄文的深刻之处在于,许钦文不仅继承了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更将这种批判指向了当时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他指出,这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正在国家层面重演——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当局却命令军队“绝对不抵抗”,“即使日军勒令缴械,占入营房,均可听其自便”。最终导致东北三省迅速沦陷,20万东北军不战而退,写下了近代中国国防史上最触目惊心的耻辱一页。
许钦文的檄文不仅仅停留在批判层面,更发出了行动的号召:“我们要谋出路,凡事事实求是,切切实实地做去。”这种从批判到行动的转向,正是鲁迅精神在抗战时期的升华。他不仅继承了鲁迅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批判精神,更将这种精神引导至抗日救国的实际行动中。
许钦文曾坦言:“我的形成现实主义的作风,多半原因是因为受了鲁迅先生的影响。”在民族危亡之际,这位鲁迅弟子用他那锐利的笔,记录时代,唤醒民众,参与战斗。他的抗战檄文既是投枪匕首,直指民族弊病;也是战鼓号角,唤醒民众抗战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