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史志工作 > 党史
红色故事丨寿松涛:从诸暨走出去的西北工业大学首任校长

信息来源:宣传教育处 发布日期:2025-10-31 08:53 浏览次数:

“风云突起武汉边,十万健儿争先着鞭,挥金戈,扫狼烟,满虏失幽燕,中华庄严,五色国旗拂云天。而今十四年来,外有强寇垂涎,内有军阀相歼,痛不堪言”。1925年10月10日,诸暨县城的上空回荡着一首铿锵的革命战歌。这首由25岁的寿松涛创作的《双十节歌》,像一把利剑刺破了浙东沉闷的夜空。

▲ 寿松涛

1927年1月,寿松涛在家乡丽坞底建立诸暨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并利用教师身份为掩护,积极发展进步青年入党,播撒着革命的火种,创建了“诸暨西南红区”。

1928年春,中共诸暨县委调整,寿松涛任县委书记。在县委的领导下,发动了全县性抗租减租斗争,为卓兰芳于1930年发动的诸暨农民暴动积累了斗争经验和群众基础。面对敌人的疯狂通缉,寿松涛临危不惧,昼伏夜出开展革命活动。为躲避追捕,他被迫离开诸暨,多次化名,远赴上海、广州等地躲避。隐蔽期间,还刻苦钻研无线电技术,为日后的革命工作积蓄力量。

1936年秋,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寿松涛肩负使命奔赴西安,出任《西京民报》和西北《文化日报》发行部主任。他以笔为戈,积极宣传抗战主张。抗战全面爆发后,又临危受命转战于南京、武汉,参与筹建中共机关报《新华日报》,主持出版发行重任。

1942年后,寿松涛先后任中共萧(县)宿(县)铜(山)县委书记兼萧铜总队政治委员、中共路西县委书记兼县长。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华中军区第八军分区副政委、第三军分区政委兼地委书记、担任淮海战役支前指挥部总指挥等。

1953年夏天,新中国国防建设亟需人才,寿松涛被任命为华东航空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他白手起家,仅用一年时间在南京卫岗建立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航空摇篮”,并选派一批青年教师赴苏联深造,解决学校发展师资后备力量之缺。后来,为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的战略号召,他再次作出重大抉择——率领全校西迁,在西安择址新建西安航空学院,于1956年完成建设、搬迁并开学。

1957年,西安航空学院与西北工学院合并组建西北工业大学,寿松涛担任首任校长兼党委第二书记,不顾年近花甲,一心扑在学校的建设和教育发展上,奠定了“三航”(航天、航空、航海)等学科的实力,为国家的航空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人才。

从诸暨山野到西北苍穹,寿松涛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者。在丽坞底的祠堂里,他是播撒火种的启蒙者;在白色恐怖下,他是智勇双全的革命斗士;在抗日战场上,他是运筹帷幄的指挥员;在大学校园里,他是呕心沥血的教育家。那句铿锵有力的“干就干到底”,不仅是对革命的承诺,更是他用一生写就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