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史志工作 > 地方志
远山兰花开 | 爱洒高原的追梦人

信息来源:宣传教育处 发布日期:2025-09-12 09:46 浏览次数:

编者按: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历史性胜利。通过开展对口工作,绍兴的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事业中贡献了智慧、付出了心血,在伟大的新时代,书写了具有绍兴辨识度的壮丽诗篇。

“绍兴史志”特推出“远山兰花开”专栏,邀请援派干部人才作为口述人,讲述在对口地区工作生活的精彩故事,记录他们的所见所思所感。

口述人名片

朱全红    2018年5月至2021年4月作为浙江省第三批援青干部,赴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行委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担任大柴旦工委委员、行委副主任。2019年被海西州委州政府评为第三批对口支援先进工作者,2020年被海西州委州政府评为对口支援海西先进个人。


2018年5月底,我作为绍兴市增派的第三批援青干部,到了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行政区,开启了为期3年的对口援青工作。大柴旦位于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北缘,蒙古语称“伊克柴达木”,意为大盐湖,平均海拔3400米以上,总面积为2.1万平方公里。大柴旦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一个直辖县级行政区,全区下辖两个镇(柴旦镇、锡铁山镇),总人口2万。在大柴旦3年多时间里,我始终牢记并积极践行“为国家尽忠、为青海奉献、为浙江争光、为人生添彩”的援青誓言,克服奔波之苦、失眠之痛和思乡之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积极融入大柴旦工行委工作大局,面向基层、聚焦民生,打基础、重长远,圆满完成援青各项任务。

▲2020 年9月,朱全红(左一)在“海西优品云上行”浙江—海西对口支援消费扶贫周活动中宣传推介大柴旦农特产品

精准扶贫担使命

我们第三、第四批援青干部,正处在决战脱贫攻坚、奔向全面小康的关键阶段,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和重大责任。大柴旦虽然已于2017年提前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但我们依然坚持贯彻浙江援青指挥部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要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援青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因地制宜、精准扶贫,持续巩固大柴旦提前脱贫摘帽成果。

时不我待,我从绍兴到大柴旦的当天下午开始,就深入牧区、学校、医院、工矿企业、社区开展走访调研,克服语言、交通、身体上的种种困难,面对面与干部群众沟通交流,用心倾听群众最真实的声音,为制定精准扶贫的政策、举措打好基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因地制宜地开展“四帮”行动,推动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取得实效。

首先,加强合作帮就业。协调绍兴市人社局到大柴旦开展东西部对口支援·携手奔小康活动,签订《东西部对口支援劳务合作协议》,组织10家绍兴企业、838个岗位在马海村举办专场招聘会,邀请中国扶贫就业网青海办事处到大柴旦洽谈剩余劳动力外出高质量就业、区内企业用工难等问题。其次,村企结对帮致富。牵线搭桥2家绍兴企业分别与柴旦村、马海村签订《绍兴市与大柴旦行委东西部“携手奔小康”村企结对帮扶协议书》,开展“一对一”村企结对帮扶工作,建立村企携手共致富的有效格局。再次,开拓渠道帮销售。先后5次组织农牧企业、专业合作社赴绍兴参加农产品展销会、新春农博会,协调有关部门将大柴旦有机枸杞入展绍兴市消费扶贫主题馆,在绍兴市行政中心超市设立青海专柜,在绍兴市合作地区农产品直销店、黄酒博物馆等地设立大柴旦专栏,2家海西农产品企业在绍兴成立分公司,不断拓宽农牧产品销售渠道。最后,扶危济困帮贫弱。三年中多次深入牧民家庭走访了解生产生活状况,在“七一”、教师节、元旦、春节等节日,多次慰问烫伤儿童、老党员、困难群众、环卫工人、贫困学子。助力集体帮增收,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牧民收入,2020年协调援青资金50万元帮助马海村养殖专业合作社购买15头品种牛、8头架子牛、70头小牛犊,发展养殖业;指导柴旦村发展民宿产业,进一步推动巩固脱贫摘帽成果。

立足长远打基础

援青工作是国家长期的战略任务。所以,除了要加快实施好一批当地急需的项目外,更重要的是,要为今后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为此,我们始终坚持“功成不必在我”,重点增强大柴旦当地造血能力,多做一些基础性工作,以利于长远的发展。

脱贫攻坚,资金投入是根本保障。我通过加大资金投入,率先实现大柴旦地区“十三五”投资计划圆满收官。三年间,在浙江援青指挥部、绍兴市委市政府、海西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紧密围绕促进绍兴市和大柴旦两地交流合作,扎实推进产业援青、教育援青、卫生援青、智力援青、文化援青等,实施计划内项目6个,累计投入浙江援青资金2975万元。其中包括,购置大柴旦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建设大柴旦行委防风林、建设锡铁山镇锡惠路、建设大柴旦旅游基础设施、开展智力帮扶人才培训、建设柴旦镇换热站建设等。除此之外,我还想方设法,积极协调争取资金,实施计划外项目12个,总投资322.14万元。

脱贫攻坚,招商引资是有效途径。我积极强化招商引资,为大柴旦全面注入产业发展活力。立足大柴旦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发挥绍兴资金、市场、人才优势,通过牵线搭桥,推进合作共赢发展。协调绍兴市县两级经信部门组织13家上市公司和规上企业到大柴旦开展组团式产业对口支援工作。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制造业项目落地、文旅项目签约、汽车零配件项目达成投资意向;疫情期间,积极协调越城区政府为海西口罩企业对接无纺布等原材料,提供12家供应商联系方式,以解当地企业燃眉之急;对接青海省工商联、民政厅、绍兴市工商联和在青海部分越商、乡贤,积极推动成立青海省绍兴商会,共计60余家企业入会,时任绍兴市委副书记、市长盛阅春,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叶卫红等出席了成立大会。

除了资金投入和招商引资之外,我还创新工作思路,不断强化文旅援青工作。2018年邀请绍兴市美术书法家协会到大柴旦开展“情系大柴旦、绍柴一家亲”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绍兴市书法美术摄影名家“文化走亲”活动。2019年策划创作大柴旦第一首原创歌曲《我想去大柴旦》,在全国各大城市上线推广。2020年以“中国旅游日”为契机,积极代言大柴旦旅游,制作1分钟宣传片,广泛推介大柴旦旅游资源。筹集资金22万元策划创作大柴旦旅游宣传片,在北京、上海等全国202个城市高铁站上线,不断扩大柴旦旅游资源在全国的影响力,为旅游产业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举办激情柴达木汽车越野拉力赛、“瀚海骑士”山地自行车赛等活动,推动“体育 + 文化 + 旅游”等融合发展。

以人为本惠民生

对口支援的成效如何,最终体现在当地干部群众的获得感是否增加、幸福感是否增强。通过改善当地的教育、医疗、生态环境等,帮助当地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始终是我在大柴旦工作时时刻刻所关注的重点。

不断提升当地教育事业发展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我们积极争取绍兴教育部门和浙江省援青指挥部的大力支持,把东部优质教育教学理念引入大柴旦。2018年签订新一轮《绍兴市对口支援海西州大柴旦教育工作协议》,按照《协议》2019年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8名教师到行委中心学校开展多场公开示范课及教研活动,设立数学、信息技术2个名师工作室,指导行委中心学校、中心幼儿园、马海哈萨克族学校老师提升教学、教研能力。选派2名大柴旦教师赴绍兴市北海小学开展为期3周的跟岗学习,不断提高大柴旦教师教学水平。2019年选聘浙江教育援青团队7名教师为大柴旦兼职教研员、督导员,多次到大柴旦开展教研活动,补齐了当地工作短板。2020年完成行委中心学校新购图书、电脑验收,并启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还邀请2位大柴旦“绍兴智库”专家成立特级教师工作室,开展“线上 + 线下”帮扶指导。积极协调绍兴市北海小学开展网上云捐赠活动,在“六一节”为行委中心学校捐赠校服480套、图书350册、健身器材12套,进一步增进两校友谊,提升结对帮扶力度。

大柴旦的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也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大事。我们依托绍兴市先进医疗技术,不断加强“传、帮、带、培”的力度,通过师带徒、结对子等形式,努力为大柴旦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2018年签订新一轮《绍兴市对口支援海西州大柴旦医疗卫生工作协议》,2019年、2020年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先后选派4位医生到行委人民医院开展3个月的对口支援工作,指导帮助医院提升救治能力。在绍兴市人民医院设立大柴旦干部职工体检定点机构,并与大柴旦行委人民医院开通远程会诊系统,进一步推动医疗援青取得新突破。2019年选聘浙江医疗援青团队7位医生为大柴旦行委人民医院客座专家,组织多次义诊、业务指导活动。2020年邀请绍兴市卫健委到大柴旦开展组团式医疗卫生支援工作,新增绍兴市妇幼保健院、绍兴市口腔医院2家结对医院,成立大柴旦“绍兴智库”3个名医工作室,开展查房、带教、讲座、义诊、慰问等系列活动。

此外,我还积极协调绍柴两地互动互访,不断深化援建情谊。三年中,先后接待绍兴市33批275人次到大柴旦考察对口支援工作、参加疗休养活动,设立“招才引才”专项资金150万元、“助力全面小康”专项资金150万元,开展7次企业、单位、个人捐赠,累计捐赠资金、物资计62.66万元。陪同海西州委州政府、大柴旦工行委领导10批103人次赴绍兴开展工作交流、招商引资、疗休养活动,组织335人次在绍兴、杭州等地举办10期培训班,有效促进了绍兴市和海西州、大柴旦之间的交流合作。

对口支援三年,我心系柴旦,奉献高原,秉承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斗志更高的优秀品质,离乡背井,抛家离舍,克服各种困难,用心用情用力做了一些工作,得到了省援青指挥部和海西州、大柴旦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感到十分欣慰。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都在奋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这句话一直激励我奋力前行,能到天高地阔的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是我的荣幸;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这是组织交给的政治任务,更是我无悔青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