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宣传教育处 发布日期:2025-09-24 12:58 浏览次数:
编者按: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历史性胜利。通过开展对口工作,绍兴的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事业中贡献了智慧、付出了心血,在伟大的新时代,书写了具有绍兴辨识度的壮丽诗篇。
“绍兴史志”特推出“远山兰花开”专栏,邀请援派干部人才作为口述人,讲述在对口地区工作生活的精彩故事,记录他们的所见所思所感。
口述人名片
朱润晔 2018年至2020年,担任浙江省赴四川省东西部扶贫协作乐山片区帮扶工作组组长和片区临时党支部书记,挂职乐山市政府副秘书长、乐山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两次荣获“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21年乐山片区帮扶工作组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18年4月至2021年6月,我响应组织号召,赴四川乐山开展扶贫协作工作,挂职乐山市政府副秘书长、乐山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同时担任浙江省赴四川省东西部扶贫协作乐山片区帮扶工作组组长和片区临时党支部书记。
扶贫工作与我有缘
200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亲自部署和推动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我有幸作为首批科技扶贫特派员派驻丽水青田县小舟山乡开展“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扶贫工作。那时,我刚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毕业回国不久,是浙江工业大学的一名普通老师。在小舟山乡的一年中,我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当地的村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同时也使我这瓶“洋墨水”学会了讲“乡土话”。在当年首批100个省科技特派员中,有33人被评为省优秀科技特派员,非常荣幸我能成为其中一员。
▲2021年2月,朱润晔参加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
人生际遇很奇妙。我自己也没想到,时隔15年再次加入扶贫工作队伍,受命带领浙江省赴四川省东西部扶贫协作乐山片区帮扶工作组来到乐山,探索新时代脱贫创新路,开启为期三年的扶贫协作工作。
说实话,当时我刚接到通知的第一时间是懵的。因为那时,我的小儿子才出生7个月,牙牙学语中,还不会说再见;我父母因为病双双需要人照料。接到通知那天晚上,直到半夜两点我都没有睡着。决定了,但不知怎么对爱人开口,这些年因为工作,我们一直分处两地,家里的重任一直都是她在扛。而现在要远赴四千公里外的四川,情况更不一样。第二天清晨,我打了三个电话。第一个打给我的妻子。她就沉默了一下,说了句我理解,就让我放心去。第二个打给父母,向他们说明了情况。第三个电话,岳父在另一头说:“安心去四川,家里还有我们。”
我的家人都很伟大,尤其是我爱人,她照顾着孩子、老人一大家子。刚走那一年,她时常会对着镜子不自觉地流泪。但她从来没跟我说过这些,直到我结束工作任期后,她才敢告诉我。如果当时她总如实跟我说自己的情况,我在这边的工作,肯定没法干好,心都是不宁的。同样让我放心不下的还有孩子。特别是大儿子,我离家时他刚上小学,正处在叛逆期,加上陪伴少,情绪波动有点大。由于远隔千里,我只能通过信件希望儿子的理解:“从事扶贫工作,爸爸觉得很自豪,希望儿子你能体会爸爸的这份自豪,自豪地跟同学老师说,我爸爸这两年半都没在家里,是因为他是扶贫干部,在四川做扶贫工作。他是个普普通通的扶贫人,但他干的事情不普通。爸爸知道你现在可能未必能真正明白,但没关系,等你长大了,你会明白。”
当好浙川同行“铁道兵”
就这样,我踏上了前往四川乐山的征程。援川之前我从未到过乐山,印象中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但我没想到,这里会有4个贫困县,而且浙江唯一对口的彝区就在乐山。虽然我有一定扶贫工作经验,却仍被“一步跨千年”之地的贫困程度所震撼。小凉山彝区贫困发生率达22.9%,高于全省13.3个百分点。川大水急、沟壑纵横等环境条件给我来了个“下马威”,初来乍到,我坐车到马边彝族自治县,路上花了3个多小时,到最偏远的永红乡还要近2个小时。贫困程度之深,交通条件之差,超出想象。丰满的憧憬和骨感的现实,让我深感肩上担子重之又重、沉之又沉。但是想到贫困地区的人民,我暗下决心:誓把天堑变通途!
只有把脉问诊,才能精准施策。初到乐山,我就马不停蹄深入基层一线调研。克服语言、交通、自然条件等重重障碍,下基层、跑项目、走访贫困户,对“三县一区”进行逐个走访调研,对受扶地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只有十指成拳,才能重拳出击。浙江援乐团队分别来自绍兴、台州、金华、衢州四个市,如何整合浙江帮扶资源是我首先考虑的事情。2018年9月,片区临时党支部正式成立。成立当天,我带领支部党员参观了金口河铁道兵博物馆。我们看到老一辈铁道兵用身体和生命修建成昆铁路,打通了让大小凉山群众走出深山的铁血通道,深受感动和共鸣。在博物馆门口,我们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宣誓仪式:“我们誓当新时代‘铁道兵’,用心践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精神,铺就一条跨越浙川两千多公里的携手奔康致富路。”
只有系统观念,才能持续发展。面对底子薄、区位差、产业弱三重大山,迫切需要闯出一条适合彝区的携手奔康路。我们帮扶成员们创新探索跨省党组织“三方共建”模式,打出“党建引领东西协作”工作品牌;布局浙川东西协作乐山产业园,探索形成民族地区“跨省飞入 + 市内跨县落户”飞地新模式,落户11家浙商企业,其中有两省产业合作规模最大,总投资达150亿元的晶科能源项目;建基地、搞加工、促融合,打造以“小凉山”为主导的区域品牌,教育、医疗、文旅协作“画卷”渐次铺开,浙川协作项目成功带动10.5万名贫困群众脱贫奔康。
守护“浙乐缘” 传承“山海情”
2021年,我的扶贫工作任期结束了。入川三载,我有幸参与推动并见证了浙川协作为小凉山彝区和乌蒙山区带来的深刻变化。不知不觉间,我已将“我们乐山”变成了口头禅,把乐山当作“第二故乡”,把贫困群众当亲人。三年多的援川岁月,我深刻认识到,区域间的扶贫协作在世界上只有我们的党和国家能够做到,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我为能够亲身参与伟大的脱贫攻坚、区域间的扶贫协作、助力“三县一区”高质量脱贫摘帽、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深感真心自豪。同时也心怀感恩,这是团队的力量,更是离不开绍兴在内的浙江大后方鼎力关心和支持。
浙乐五市因协作结缘、因帮扶相亲,凝聚了跨越千里的深情厚爱,铸就了焕然一新的山区新貌。虽然我离开了乐山,但我们的事业和情谊留在了乐山。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东西部协作重点方向将转为深化区域合作,奋力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我们浙江援乐团队将立足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实施东西协作“五联三融”工程为抓手,承上启下谋划“后脱贫时代”新篇章,联动协同中央定点、省内对口等帮扶资源,落实新一轮东西协作举措,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构建起优势互补大格局。
这条跨越浙川2000多公里的“致富路”,现在已成为连接东西的“快速路”、打开眼界的“智慧路”和联系群众的“民心路”,我们要继续发扬新时代“铁道兵”精神,将这条道路一直修下去。任何艰难险阻都不能阻挡我的“第二故乡”共同富裕的脚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