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史志工作 > 地方志
远山兰花开 | 万水千山总是情

信息来源:宣传教育处 发布日期:2025-10-20 09:19 浏览次数:

编者按: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历史性胜利。通过开展对口工作,绍兴的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事业中贡献了智慧、付出了心血,在伟大的新时代,书写了具有绍兴辨识度的壮丽诗篇。

“绍兴史志”特推出“远山兰花开”专栏,邀请援派干部人才作为口述人,讲述在对口地区工作生活的精彩故事,记录他们的所见所思所感。

口述人名片

陈文春  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作为浙江省第九批援疆干部,挂职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任绍兴市援疆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曾获浙江省援疆系统信息宣传工作先进个人、阿克苏地区优秀援疆干部,浙江省援疆指挥部“四比四创”综合奖。


2017年,我初到新疆阿瓦提县,开展为期三年的对口支援工作,于2020年初完成任务回到浙江。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能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承担重大工作任务并且圆满地完成,是光荣且有意义的事情,哪怕只有一次,心中都会时刻充满自豪感。参加援疆工作,不仅使我得到了历练,更是人生高度的升华。当看到在我们援疆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受援地更加繁荣发展安定团结,当地各族群众生活越来越好、笑容越来越多,所有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所有远离家乡亲人带来的孤独,都化作过眼云烟不值一提,有时候自己也会为那份执着和坚守鼓掌点赞。


埋在心里的种子

说起来,我最初了解对口支援工作,是在参加工作后的第四年,也就是参加2004年上虞市第11期中青班时。按照学习计划,党校邀请了一位援藏干部给我们年轻干部授课讲座,主题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所有同学都对这堂课充满期盼。记得这位前辈从国家战略讲到具体工作生活中的所遇所为和所思所想,因为是亲身经历所以整堂课都是娓娓道来,我们大家都对他的选择和经历肃然起敬,也许在那时已经有一颗种子埋在了我的心里。

无独有偶,在2016年春夏之交的一次会议上,身边坐的是一位满脸红彤彤的同志,虽然不是很熟悉但知道他曾是卫生局副局长。我好奇地问他脸怎么这么红?他说刚从西藏回来,是高原红,短时间内褪不下去。“原来你是援藏干部啊,佩服!”会后我们还加了微信,还慢慢成了朋友。到7月份,他给我一个信息,说浙江对口支援新疆马上要批次轮换了,不过是全绍兴市域选拔,上虞的名额不会多,让我可以去试试。仿佛十几年前埋在心里的那颗种子又被唤醒了。

果不其然,到12月中旬,绍兴市选派援疆干部的通知下来了,整个人社局符合报名条件的极少,我就是其中一个。我向陈忠庆局长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他坚定支持,我开始填报申请书。可是,按照申请书要求,还要征求家庭的意见——配偶要签字。当时,妻子在窗口一线工作,平常忙碌不说且只有单休轮休;双方的父母亲也年近七十,需要时常照顾;儿子刚刚三年级,正是需要有父亲在身边做榜样的成长阶段。牵绊是不少、离家要三年,妻子虽然很是不舍,但她了解我的责任担当、坚定意志和人生理想,忐忑地在申请表上签下了名字。我宽慰她说,全上虞就一个名额,而且有很多人报名的,还要过体检关,不一定能选上的。但她说:“我觉得你能行……”

经过层层筛选,第九批浙江援疆团队中,绍兴共选派了11名援疆干部和15名援疆人才(教师和医生),而我很荣幸成为其中的一员。


关山万里的远行

2017年2月份,我在恋恋不舍中义无反顾地背上行囊,随团队奔赴万里之外的第二故乡——新疆阿瓦提,开启了为期三年的援疆历程。

按照国家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安排,浙江省级对口支援地是阿克苏地区,各地市对口支援阿克苏下辖的10个县市,绍兴市对口支援阿瓦提县。阿瓦提县位于南疆腹地,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陆上通道的重要节点,县域面积1.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7.05万人,常住维吾尔族、汉族、回族等13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81.92%。

阿瓦提面积虽然不小,但70%被塔克拉玛干沙漠占据,余下的土地大多属盐碱地,只适合为数不多的抗盐碱经济作物生长,比如棉花,种植面积达160万亩,年产18万吨以上,几乎占全国总产量的1/8;长绒棉产量更是占全国90%以上,因此阿瓦提是国家战略棉库,享有“中国棉城”“中国长绒棉之乡”等美誉。

初到阿瓦提,正值冬未去春未来的时节,一切都仿佛被沙尘覆盖,放眼望去草木尽是土黄色。才进入3月,沙尘暴就开始肆虐,路上的行人多是戴着帽子或者包裹着头巾,防止风沙的侵袭。即使紧闭门窗,室内的地面、桌椅和床铺上也铺撒着一层细腻的沙,走路沙沙滑滑,手一抹就是一层沙尘,很是不适应。新疆的朋友风趣地说,到了阿瓦提就要学会吃土,但这里的土都是绿色环保的,因为工厂少、污染少。

不仅如此,南疆腹地的阿瓦提昼夜温差大且气候干燥,使我们这批来自江南水乡的新阿瓦提人整天唇干舌燥,手脚裸露处出现蜕皮,而且老皮还未褪去,新皮又开始脱落,手指都不敢触碰拿捏坚硬的物体。

不到新疆不知道祖国之辽阔。阿瓦提县使用的虽然是北京时间,但与绍兴之间横向跨越近三个时区,时差达2小时45分钟,夏季到晚上11点天空才慢慢暗下来,加上前述种种不可适应的大环境因素,最难熬的还是夜晚,长时间出现失眠,刚睡一会儿又瞬间被渴醒,到处找水喝,觉得才睡一会儿,早上7点天又亮了,其实按时差换算才4点多。同时由于长时间远离家乡和亲人,夜晚的孤独感最是熬人,因此在精神上和生理上的压力是巨大的。

既然选择了援疆,既然来到了棉城,对于各种生活上的不适应我是有思想准备的。正如指挥部许新康书记说的,吃点苦怕什么?阿瓦提干部群众对我们援疆干部人才都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我们最应该担心的是能不能严守组织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能不能尽己所能地为阿瓦提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能不能帮助他们发挥资源禀赋早日脱贫共赴小康,否则,对不起组织的培养信任,对不起党和人民的殷殷重托,对不起在南疆坚守的日日夜夜!


共赴小康的帮扶

在新疆,我们习惯把受援地称为前方,支援地称为后方。援疆工作就是架在前后方的一座桥,两地虽然跨越千山万水,却又显得近在咫尺。要尽快推进工作,首先要做的自然是大走访大调研,全面掌握阿瓦提的资源禀赋和当地所需,在此基础上积极发挥绍兴所长所能以及干部人才的能动性,有的放矢地策划援疆项目。我们坚信,用心用情做好每一个援疆项目,阿瓦提一定“阿瓦提”(维吾尔语意为:繁荣)。

▲2019年1月,陈文春参加绍兴·阿瓦提文化旅游周活动

我们第九批绍兴援疆团队聚焦“民生”、立足“精准”、强化“合作”,高质量实施了阿瓦提县政务服务中心、职业高中实训基地和城乡供水工程等一批民生民心工程;25家绍兴籍企业先后签约落户阿瓦提。全县相继建成纺织服装产业园、幸福创业园、卡迪丹服装工业园3个工业园区,其中纺织服装产业园一期规划面积6700亩。让这个农业大县开始向工业经济“转轨”,以产业促就业,以就业助力脱贫,吸纳就业超过2万人。同时,在绍兴开出60多家新疆特色农林产品门店、超市专柜,常年销售阿瓦提农特产品;建立7个“传帮带”工作室(楼)和面向全县教师、医务人员的阿瓦提县名师发展中心、县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帮带徒弟141人,全县面上帮带950余人,累计开展帮带活动150余次,对接联系后方教育医疗专家共计11批250多人次赴阿开展柔性援疆。

“文化润疆,润物无声”。绍兴有古越文化,阿瓦提有刀郎文化,两者同样历史悠久,以文化为媒促成两地交流交往成为新课题。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指挥部特别注重发挥个人优势,鉴于我在县委宣传部任职,又有文化艺术类爱好,于是挑起了“文化润疆”工作的大梁。期间,在我的牵头下,开展了爱国主义影片进校园活动、两地文化艺术交流展演、书画作品展览,还促成了绍兴图书馆和阿瓦提县图书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文化润疆”已然成为绍兴对口援疆的一张“金名片”。

刚到阿瓦提时,我经常跟着指挥部领导跑乡镇农村开展基层调研,发现当地人喜欢画墙画,有体现生产生活的,有美丽景色的,有风俗民情的,也有人和动物和谐共存的,画风粗犷、色调艳丽,写实与夸张并存,十分生动。于是在遇到县文化馆安淑华馆长时问起墙画的事情。安馆长说:“陈部长,维吾尔族是多才多艺的民族,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在美术方面也有着独特的造诣。阿瓦提的刀郎农民画在全国全疆都是获过奖的,但是近年来由于销路问题,画的人少了,学的人也少了,大伙都正愁这个事呢,总不能看着这么好的艺术倒退消失吧。指挥部能不能帮帮我们?”我说你帮我找些农民画方面的资料,有时间的话带我拜访下农民画家,等我了解了情况,会跟指挥部汇报,尽力给予支持。

在安馆长的帮助下,我拜访了老画师依力亚斯·巴吾东、县农民画协会会长艾尔肯·买买提等在农民画方面有造诣的民族同志。慢慢了解到,刀郎农民画作为“刀郎文化”中唯一的视觉感知艺术流传,规模性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整体画风极具乡土气息,民族特色浓郁,内容丰富多样。在表现形式上,画法技艺粗犷、奔放,构图设计随性、独特,色彩运用强烈、鲜明,题材多来自生产、生活,兼具象与抽象风格,充分展现出千百年来刀郎族群与生俱来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情调。近几年农民画的推广及销路都不好而且农民画属于油画类别,创作原材料投入又比较高,不少画家只能放弃专业转行打工;县里早期也成立了农民画协会,但是缺少运行资金,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艾尔肯表示,如果能打开销路,阿瓦提的刀郎农民画一定可以再创辉煌。

于是,我立马跟许书记作了专题汇报,并提交了支持刀郎农民画发展壮大的举措方案,包括支持协会运行、建设刀郎农民画展览馆和创作基地,并把创作基地纳入考察学习点,邀请农民画家参与绍阿两地文化交流等。方案得到了指挥部党委的大力支持,从交流交往资金中拨出一块专项用于农民画发展。当安馆长、艾尔肯会长以及农民画家们听到这个消息欢欣鼓舞,纷纷竖起大拇指连声说:“绍兴援疆,亚克西!”

有了指挥部的支持,县委宣传部、文广体育局在阿瓦提县体育馆,专门划出近500平方米场地建设了县农民画创作基地兼展览馆,有了原材料,农民画家们也慢慢回归了主业,好的作品越来越多,展厅的作品越来越丰富。

与此同时,我积极推介刀郎农民画。一是帮助打开销路。当后方的客人来阿瓦提考察,创作基地成了必经之地,浙江人的购买力让农民画家们喜上眉梢。二是支持交流布展。2018年6月,阿瓦提县150幅刀郎农民画到绍兴展览馆展出,有着独特魅力的作品被前来观展的市民购买;同年12月底,“绍兴·阿瓦提文化旅游周”在绍兴城市广场玻璃展厅启动,其中阿瓦提刀郎农民画及当地摄影家摄影作品与绍兴市文艺家新疆采风作品各100幅同场展演,引起轰动,进一步增进了绍兴各界对阿瓦提的认识。三是支持文创开发。阿瓦提农民画色彩和创作的独特性,是文创产品最好的元素,我对接了杭州和绍兴的文化公司,支持开发了10多种文创产品,特别是全国首套以刀郎农民画明信片(一套10张),为推动刀郎文化传播、提升艺术影响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2017年9月,省指挥部在考察过农民画展览馆后,来电要我联系邀请8名画家到位于阿克苏的省援疆指挥部绘制大型墙画12幅,正是这次外出服务,给阿瓦提刀郎农民画作了无形的广告,兄弟地市指挥部也纷纷邀请农民画家前去画墙画。不仅如此,还长期订购阿瓦提农民画,为本是农民身份的画家们增收致富打下了基础,帮助他们共赴小康。后来我总结了支持农民画发展的实践经验,撰写了论文《关于推动阿瓦提刀郎农民画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被浙江省援疆指挥部编入优秀援疆工作论文集。

2019年12月底,当艾尔肯会长得知我即将完成援疆任务要回后方时,带着他的好朋友来指挥部看我,握着我的手说:“陈部长,真是太谢谢你,绍兴援疆干部为阿瓦提刀郎农民画的发展,为农民画家的增收致富做了那么多实事,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我说:“艾尔肯,是党和国家的对口支援政策好。现在交通通信都发达了,就算我回去了,也可以打电话开视频,天涯若比邻啊!” 


结  语 

三年援疆路,一生援疆情!回后方也已经有三年半,一批又一批的援疆人肩负使命奔赴新疆,创造着新的援疆印记。我在日常平凡的生活中,总是会不经意间想起第二故乡阿瓦提,想起在新疆的日子,那里虽然遥远但很美丽,那里虽然忙碌但很坦然,犹如是刻画在脑海里的记忆,永远不会被抹去,只会更加深刻。我的脑海总会响起许书记当时的一句话:“今天,我们是守在新疆的浙江人;明天,我们将是远在浙江的新疆人!”